一本跨世代、跨文化的兩代交鋒對話即將登場。
你從來沒有想過,兩代人是可以這樣面對面的。
藉著《親愛的安德列》的書寫,
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列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視窗。
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
打開天窗說亮話。透過《親愛的安德列》
的天窗與天光,親愛的青年子女,
或許你可以帶著這本書去敲敲爸爸媽媽的門。
親愛的天下父母,
也許這本書就是你晚餐桌上的讀書會,
從此開始進入兒女的心靈世界。(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作者簡介
龍應台
著有《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等評論集,散文《百年思索》、
《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等。
其夫為德國人,育有兩子。
她在臺灣社會民主化歷程中扮演一定角色,
影響了解嚴後的思想與文化改造。
近年來,龍應台多次在不同場合極力宣揚
“臺灣式的民主”,
引起了廣泛的反響與爭議。
1974年,她畢業于成功大學外文系,
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畢業後,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
1999年,出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為期3年,
期間推動本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
之後客居香港,先後任香港城市大學及
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
現時在香港大學擔任傑出人文學者。
(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介紹)
安德列
1985年12月生於台灣,8個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國。
2006年秋進入香港大學經濟系,
認為經濟學很「好玩」。
說起 龍應台 女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她以敏銳的觀察力與卓越的文筆,針砭時事、
提出有力的批判。但是,她的私人生活,
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本名為「親愛的安德列」一書,
讓我們可以深刻地貼近 龍應台 女士,
以及她的兩個小孩。
原來,
跟你、我距離遙遠的 龍應台 女士,
竟然和我們一樣,都有平凡的一面。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心得分享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生不渝無法割捨的,
一個與孩子相隔異地的母親,在孩子18歲那年,
從書信往來中瞭解到孩子的第一個18歲,
孩子也第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母親,
36封家書的往來以寫專欄方式完成,
在三年的時間結集成書,
也引起讀者廣泛的迴響並深受好評。
的確,親子關係隱藏在每個年齡層,
明明做父母的心中有愛,卻難以和同處一室的孩子
打開心扉做溝通,身為一個母親,
想要了解一個18歲孩子的思維,
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況是相隔兩地的母子,
看了 龍應台 女士與兒子安德列的書信對話,
深深體會一個做母親的用心,
她切入兒子生活中的每一細節,
以過來人的人生經驗、及博學多聞的智慧,
給予孩子諸多剖析及建議,透過這樣的親子溝通,
也算是盡一份父母應盡的責任。
畢竟,
東西方文化有所差異,思維也有所不一樣,
透過書信的往來是一種親子溝通方式的明智之舉,
至少避免言語上的面對面衝突及情緒上負面的反應。
本書第28封信「給河馬刷牙」這篇文章,
見到ㄧ個54歲的母親,和一個21歲孩子的對話裡問到,
「你將來想做什麼?」,這個問題對一個
即將入社會的新鮮人來說,
當下或許是一個令人困惑地問題。
再說~我想做什麼?就一定能做什麼嗎?
當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時代,
目前的統計已飆高將到百分之六的失業率,
對生長在這個世代的新鮮人來說,
算是不幸運的一群...懷著滿懷理想與抱負踏出校門,
即要進入職場施展的當下,偏偏遇到金融海嘯、
經濟蕭條.....等不利環境因素,
令人感嘆生不逢時!
書中提到充滿無限可能的70年代,
的確,
那是讓人無限懷念的年代,是經濟剛要起飛的時代,
生長在那年代的新鮮人何其幸運!
現在社會上的許多菁英大都是70年代的幸運者;
當時貧農的孩子後來當上總統、
蕉農的兒子當上高科技企業家、
碼頭工人的女兒當上教授...等等
許多真實的例子,那是一個充滿無限希望的年代,
只要肯努力付出大多會有不錯的成就。
但是在70年代打拼的年輕人,
他們大部份生長在四、五0年代,
當時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
大部分的年輕人經歷一段艱苦困頓的時代,
被磨練出一副吃苦耐勞隱忍精神與毅力、
並擁有克勤克儉的美德,
要拼經濟相對保有較有利的優勢。
現今的環境對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是完全沒希望,
若自己擁有很好的實力,
也是有不錯的機會等你去挖掘,
所以,看待事情不要抱持絕望,
雖然機會沒像70年代那麼夢幻多采多姿,
也沒有像父母那年代那麼容易獲得高成就或豐功偉業,
但只要依自己的興趣,還是有機會可以
踏出自己的一片天,而且,
重要的是找到一份使自己快樂的工作;
書中 龍 女士所謂「快樂的工作」
就是這份工作能讓自己有成就感、
有尊嚴、並不剝奪屬於自己的生活及時間。
甚至跟安德列提到工作是否「平庸」?
做媽媽的跟孩子解釋到~不用與人比較自然
就沒這方面的困擾,建議自己要放下名與利的比較,
工作是為自己找到心靈安適之所在,
終究「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但是,別忘了現實生活裡,
日日工作日日忙大都是為了謀生而做,
有多少人能真正找到一份屬於讓自己快樂、
心靈安適的工作,這樣的要求對大部分的人來說
或許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書裡又提到生活上的興趣或嗜好,
以一個21歲的孩子來說,
已經是一個可以獨立自主的成人,
可以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人,
也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既然了解到這個邏輯,
長大的孩子凡事就要多一份心去思考,
並為自己行為負責。
畢竟~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
一輩子不屬於父母所擁有,
「尊重」孩子的決定、「放下」對孩子的擔心,
讓他學習承擔世間事物的對與錯,
是為人父母必修的課。
看完這本兩代的36封家書,
或多或少影響到做父母的潛意識,
與孩子相處之道也會有所適當的改變,
相信是正面的改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