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可式 教授,二十九年前開始推動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
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母」,安寧伴行是國內第一本
記述故事醫學的教科書, 趙 老師以很多感人的生命故事,
包括自己罹癌症及接受治療的心路歷程,當成導讀。
大部分的人對未知的死亡產生恐懼、不安,尤其當自己發現罹病時,
第一時間求救的對象當然是醫護人員,醫護人員的素質是否值得信任?
當遇到瀕臨死亡症狀的當時是否要急救?還是以安寧緩和醫療的方式
終其一生?病人及家屬的決定是否一致,
以及醫護人員的立場如何預設才不致產生醫療糾紛?…等等
一連串的問題, 趙 老師以多個案例供讀者參考,
並剖析其中的過程對與錯,建議正確的醫療途徑及觀念。
我們要打破傳統的迷思,安寧療護並非不給予繼續醫療,
而是給予更有尊嚴更有人性的緩和療護。
在1960年代歐美國家開始意識到,對末期病人的過度醫療,
不但無法延長其生命,反而增加許多痛苦。當時的社會興起一股輿論,
強調病人有權要求平安尊嚴地死亡,而醫護人員也應該幫助病人
平安尊嚴地死亡,於是「安寧療護」應運而生。
「安寧療護」的內涵包括全人、全家、全程及全隊照顧。
所謂「全人照顧」—包括吃喝拉撒睡及清潔的基本滿足,
以及痛苦症狀的緩解,重點在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也適度的給予病人
心理輔導及靈性的照顧。
「全家照顧」—家人罹病,全家受難,臨終病人的家屬同樣遭受
身心的衝擊與折磨,需要有人給予支持及必要的照顧或協助。
「全程照顧」—病人死亡前,家屬已開始預期性的哀傷,因此,
安寧療護則對喪親的家屬提供全程性的關懷。
「全隊照顧」—醫療團隊人員必 須靠 醫師、護理人員、社工、
靈性照顧人員及志工…等密切配合才能達到目標。
癌症連蟬二十多年來發生率及死亡率第一名,
很不幸95年底 趙 老師被診斷出得了癌症,
當時的心情反應是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我?
平常照顧大部分的病人是癌症患者,
她了解到台灣每七分鐘就有一人是癌症病人,
眾生平等,別人會得,自己也會得。
罹病期間自己經歷一般癌症患者必經的治療歷程,
飽受治療副作用之苦,並沒有因此中斷安寧療護的推行,
卻以癌症患者及專業醫療人員雙重身份,
重新詮釋對生命的體認,無怨無悔地耕耘安寧療護區域。
可喜的是在眾多熱心人士推波之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於二千年五月二十三立法院三讀通過,為我國末期的病人開啟自主新頁。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大家閱讀的好書,
讀過的姐妹也由衷感佩 趙 老師的懿行。
本書附錄也提供台灣現有安寧居家療護服務之醫院供讀者參考。
(以上資料摘自「安寧伴行」)。
留言列表